课程详情 学校简介 学校地址 网上报名
专业概述:
物流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具有在掌握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法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成为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
本科
专业代号:B020229
主考学校:广西大学
序号
|
代号
|
教材号
|
课程名称
|
|
学分
|
顶替课程
|
备注
|
1 |
3708
|
03708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公共课
|
2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2008.10月开考
|
2 |
4183
|
04183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
公共课
|
8
|
高等数学(二)
|
|
3 |
4184
|
04184
|
线性代数(经管类)
|
|
4
|
高等数学(二)
|
|
4 |
0009
|
00009
|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
公共课
|
6
|
|
|
5 |
0015
|
00015
|
英语(二)
|
公共课
|
14
|
|
|
6 |
0043
|
00043
|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
专业课
|
4
|
|
|
7 |
0067
|
00067
|
财务管理学
|
专业课
|
6
|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
|
8 |
5375
|
05375
|
物流案例与实践(二)
|
专业课
|
4
|
|
中级证书课程
|
9 |
5376
|
05376
|
库存管理(二)
|
专业课
|
5
|
|
中级证书课程
|
10 |
5377
|
05377
|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
|
专业课
|
5
|
|
中级证书课程
|
11 |
5378
|
05378
|
运输管理(二)
|
专业课
|
5
|
|
中级证书课程
|
12 |
5379
|
05379
|
仓储管理(二)
|
专业课
|
5
|
|
中级证书课程
|
13 |
5373
|
05373
|
物流企业管理
|
专业课
|
5
|
|
中、高级证书课程
|
14 |
5380
|
05380
|
供应链管理
|
专业课
|
4
|
|
高级证书课程
|
15 |
1574
|
01574
|
物流管理软件操作(实践)
|
|
4
|
物流管理软件操作
|
顶5381物流软件操作
|
16 |
6999
|
99999
|
毕业论文(设计)
|
|
1
|
|
|
17 |
0004
|
00004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公共课
|
2
|
|
2008.10停考
|
说明:
1.总学分:82学分。
2.管理类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可直接报考本专业(独立本科段);其它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独立本科段),须加考5363《物流基础》(5学分)。
3.凡通过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并通过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两课程中其中1门的,不再参加思想政治课考试。
就业前景: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将成为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技术操作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全国已有30多个省与城市作出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必要的产业政策,中国已经形成公有制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含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首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3中国物流(企业)年会的报告也显示,2003年1至9月,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货代公司、配送中心、港口、货物集散中心和物流基地(园区)、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采购、仓储、包装、配送、运输、规划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服务咨询与策划、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
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有着“绿城”美誉的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学校,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创办于1928年,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立大学,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1958年,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以造就精英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
近年来,随着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院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广西大学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校现设30个学院,学科涵盖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94个本科专业,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点建设的实验室、研究基地。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长期从事牛、猪杂交改良研究工作,在国际水牛会议上获“科学先驱者”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主持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黄日波教授主持的 “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2006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科技类一等奖 15 项,社科类一等奖 14 项。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013年,作为主持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类一等奖奖项5项。其中,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成果分别是我校首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1项,位列全国高校第60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555人,其中,专任教师226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7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55人,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57人,终身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33人,硕士生导师1557人。目前有外聘院士3人,引进的外籍专业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92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4项,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校友中有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还有许多校友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8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3677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7061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65人,来自4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223人,各类在职教育学生5.2万余人。
学校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科研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0.3亿元,拥有各类藏书568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348万册,电子图书220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5万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77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今天的广西大学,正牢牢抓住实施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努力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学校将继续秉持“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的校训,致力于知识创造与传播、文明传承和创新、社会引领与服务,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名称:广西大学自考
固定电话:13921100677
授课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路100号 预约参观